top of page

大師系列:悲情城市(三)—侯孝賢

穿越了電影,你就不會有別人電影的影子;因為你一直面對你眼前這個時代,存在你眼前的這些人。—侯孝賢


導演(—)侯孝賢




侯孝賢出生於中華民國廣東省梅縣,父親原本為當地的教育科長,後來在1948年全家移民到臺灣。侯孝賢童年及青春期在臺灣高雄縣鳳山市度過,初中高中皆就讀臺灣省立鳳山中學,退伍後考上國立藝專電影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並順利畢業。


電影生涯

侯孝賢在1973年踏入電影界,擔任李行導演《心有千千結》的場記,藉此慢慢的累積經驗,

1975年開始編劇第一個劇本是賴成英執導的《桃花女鬥周公》,並兼任副導演。

1980年,侯孝賢執導第一部電影作品《就是溜溜的她》(1981年上映)。

1983年,他投資拍攝《小畢的故事》,擔任副導演與編劇,自此開啟「臺灣新電影」風潮。同年與另外兩位導演萬仁跟曾壯祥合拍的《兒子的大玩偶》,是第一部全臺語發音的文藝片,開始小有名氣,並且開始拍攝寫實性較高的電影,例如《風櫃來的人》和《冬冬的假期》。《風櫃來的人》也獲得法國南特三大洲影展最佳影片獎。


在戒嚴風氣漸退之下,侯孝賢首先拍攝了自傳性的電影《童年往事》,由於內容涉及批判當時的國民政府,讓他在尋找合作的過程十分艱辛。後來又拍攝《戀戀風塵》,打破了過去國片過度矯情、虛偽的內容,是一部著重寫實的文藝愛情片,並受到許多國際影評及大導演的喜愛。真正使侯孝賢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是臺灣三部曲(或稱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戲夢人生》與《好男好女》,確立了臺灣電影大師的地位。其中《悲情城市》是第一部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台灣電影。而《戲夢人生》則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獎。侯孝賢擔綱監製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海上花》(1998)以19世紀末的舊上海為背景。2001年,侯孝賢執導了一部紀念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100年誕辰的日語電影《珈琲時光》。2005年,侯孝賢執導電影《最好的時光》,該片講述了三個時間段(1966、1911、2005)的三段愛情故事,皆由演員張震、舒淇主演;此片也普遍被認為是侯孝賢創作歷程的總回顧。侯孝賢在2006年前往法國拍攝《紅氣球》,首度與法國巨星茱麗葉畢諾許合作。

2007年,應坎城影展之邀,執導坎城影展60周年紀念短片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之一的《電姬館》。他在2009年開始擔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2014年卸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職務。

侯孝賢於2010年執導上海世界博覽會台北館的導覽影片。2015年以《聶隱娘》獲得第68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是台灣在楊德昌導演之後第二位獲得此殊榮的創作者。

作品年表

1981年 《就是溜溜的她》 Lovable You

1982年 《風兒踢踏踩》 Cheerful Wind

1982年 《在那河畔青草青》 Green,Green Grass of Home

1983年 《兒子的大玩偶》 The Sandwich Man

1983年 《風櫃來的人》 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4年 《冬冬的假期》 A Summer At Grandpas

1985年 《童年往事》 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

1986年 《戀戀風塵》 Dust In The Wind

1987年 《尼羅河女兒》 Daughter of The Nile

1989年 《悲情城市》 A City of Sadness

1993年 《戲夢人生》 The Puppetmaster

1995年 《好男好女》 Good Men,Good Women

1996年 《南國再見,南國》 Goodbye South,Goodbye

1998年 《海上花》 Flowers of Shanghai

2001年 《千禧曼波》 Millennium Mambo

2003年 《珈琲時光》 Coffee Jikou

2005年 《最好的時光》 Three times

2007年 《紅氣球》 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2007年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中的〈電姬館〉 The Electric Princess House

2011年 《10+10》中的〈黃金之弦〉 La Belle Epoque

2015年 《聶隱娘》 The Hidden Heroine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