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ur Recent Posts

Tags

大師系列:8 1/2—夢是唯一的真實

人生若夢,夢如人生。半夢半醒,似夢非夢。短短數十年,所有的人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走。中間過程所經歷的人事物,在最後都要放下。過往雲煙,好似做了一個夢。夢裡一切從無至有,又從有至無,很像真實,可是一瞬間又可能煙消雲散。而這種種構成我們的人生,如幻似真,也許等我們又走回原點,我們才真的醒了。


1982年,百老匯將《八又二分之一》改編成音樂劇,一名男主角搭配二十四個女演員,當年一舉拿下五座東尼獎。曾執導《芝加哥》的導演羅勃馬歇爾執導的《華麗年代》就改編自這部音樂劇。羅勃馬歇爾謙遜的說:「這部電影不是《八又二分之一》的重拍,我幾百萬年也重拍不出那部電影,我永遠無法觸及費里尼,及他那永遠偉大、天才的傑作。」


《八又二分之一》是義大利國寶名導費里尼的經典作品。時至今日,只要提到費里尼,義大利人沒有人不知道這位在電影歷史留名的創作者。他的熱情,他的天馬行空都在他的作品展現。他的作品是所有創作者的養分,很想從中學些什麼,卻只是皮毛。時至今日,還是有創作者藉由創作向他致敬,但卻無法還原費里尼。



提到電影,就無法不想到費里尼。



在製作《八又二分之一》這部電影之前,費里尼面臨創作上的困難。那時製片確定,簽了片約,有些場景也設置完成,所有人都準備好了,就等費里尼開拍。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已經遇到瓶頸,對於原本打算要拍的電影,已經沒有頭緒。只是所有人都信任他,而他整個人卻陷入混亂的狀態。最後,費里尼靈光一閃,他決定講一個不知道自己要拍什麼電影的導演,而他經歷的混亂過程就是後來的《八又二分之一》,因此電影多少都有一點自傳性的色彩。



夢對於費里尼一向非常重要,他甚至認為夢才是唯一的真實。在他作品中的某些場景或段落,或多或少都與他有過的夢境有關。就如《八又二分之一》一開場那震撼的畫面,整個下車道被車輛擠的水洩不通,每台車都動彈不得。其中一台車似乎有點故障,車內起了濃濃的煙霧。車內的男子急著從車內逃離,一陣慌亂後,他終於從車內逃出並往下車道出口而去,男子一出下車道就往天上飛去。場景一轉,男子已身在空中,這時發現他腳踝上綁著一條繩子,繩子另一端似乎是新聞記者,就這樣硬生生把他從天上拉下來,男子墜入海裡。伴隨急促的呼吸聲,這時正在接受治療的導演–Guido從惡夢中驚醒,這時我們知道剛剛的景象是導演的夢境。


8 1/2 intro
Dream

這場惡夢不僅說明Guido在《八又二分之一》裡面臨的困境也點出費里尼在現實生活中,製作電影上所遭受的諸多挫折與困難。《八又二分之一》裡最為人所驚嘆的是那些夢境與真實之間,幻想與現實之間互相交疊的表現手法。前一分鐘,主角還在現實場景中面對他的難題,下一分鐘場景不變,人物卻已進入主角幻想的世界。這種不露痕跡在夢境與真實之間轉換,即可見識到費里尼精彩的場面調度。


拍攝《八又二分之一》期間,費里尼經由心理醫師友人介紹,開始接觸心理學大師容格的作品、理論,這使他一頭栽進心理學世界不可自拔。就如他所言,由於容格對於夢就是想像力的精闢見解,讓他對於夢這回事有更深的體認。而容格更讓他有種知己,有如親人的感受,因為從沒有人能明白夢對他的創作是多麼的重要,而容格也對他的作品產生了影響。他對於心理挖掘與治療的興趣也反映在《八又二分之一》。電影呈現導演Guido製作電影時,自身生活與創作的焦慮。他終日面對製片、明星、編劇等工作人員的圍繞,每個人都有職務上的問題要他解決。製片因為預算,要他趕快開拍。明星有角色的問題,編劇對劇本擔憂等問題都等他答覆,還有一堆生活瑣碎問題等著他。也由於這多方的壓力令他需要接受治療。馬斯楚安尼所飾演的Guido,其實也扮演費里尼的代言人,導演的分身。


費里尼利用電影創作去發掘自身內心深處的問題與生活中所面臨的難題,所以電影中Guido所面臨的問題,或多或少都與費里尼自身有關。像《八又二分之一》裡,費里尼利用Guido這個角色的夢境涉及他自身內心與生活中的人事物。就像Guido夢到父母那場戲,他不但與母親對話,甚至那常年不在家,已經過世的父親都爬出墳墓與他聊上幾句。還有費里尼對於童年的回憶,也透過電影創作重現。費里尼在電影中使用夢境與想像的場景,讓他自身的問題呈現或是得到圓滿的結果。就有如人向心理醫生娓娓道出自己的內心,費里尼則是透過《八又二分之一》讓自己經歷了一場心理治療。


女人向來是激發費里尼靈感的來源。比起男人,女人更性感,更複雜有趣,更令人難以捉摸,更能引發他創作的衝動。從《八又二分之一》裡Guido周旋在眾多女人之間,掙扎在妻子與情婦之間就不難發現這點。無論是母親、妻子茱莉葉塔,抑或是以他童年性啟蒙者為原型,常在他電影中出現,身材豐腴有如大地之母的妓女角色,都能感受女性對他的影響,女人是他的謬思女神。在經歷一陣混亂之後,雖然電影停拍,但Guido終於接受自己的生命就是個困惑,就像一直尋找生命意義的費里尼也是在拍攝《八又二分之一》期間才領悟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他終於豁然開朗。結尾那場把所有角色集合起來圍成一圈跳舞遊行的場景,原本是費里尼為《八又二分之一》所拍攝的預告片並不是電影結局,但他看了毛片之後大為所動,就把這場戲當成電影結局。

這些圍成一圈隨著音樂跳舞遊行的眾多角色,或許是象徵在費里尼生命中出現過的眾人,人生就像一個圓形結構,從哪來從哪去,會有許多過客陪你走完這一圈。最後燈光聚焦在一個吹笛子的馬戲團小男生身上,而費里尼的一切就從想成為馬戲團一員開始…


《八又二分之一》是部形式與內容緊密結合的經典作品,費里尼表現真實與夢境的手法更是精彩。當然它並不能全然說是費尼里的自傳電影,電影裡包含了大量的真實、謊言與夢境,就像個藝術寶庫,留待觀者去挖掘當中的奧妙。



1963年《八又二分之一》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服裝設計獎,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莫斯科電影節大獎,柏林電影評審團特別獎。

Comments


bottom of page